研究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研究报告 >> 正文
[研究报告]第4辑: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7日 12:56    作者:CPEPR    点击:[]

内容简介

《中国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报告(第4辑):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研究》研究成果的根本点是解决财税体制的建立前提——政府职责合理界定 及逻辑起点——政府间职责划分的问题,其核心是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问题。据此,本课题把研究的基点放在通过理清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的关系,使政 府职能能够科学界定上,以明确政府的职责和事权范围,进而再以公共产品的层次性和不同级次政府行为目标的差异性为理论依据对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进行划 分,从实证研究的层面探讨与事权相对应的财税体制的制度框架、基本内容和运行机理。本项研究试图从全新的视角探索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的财税体制构建问题, 力求在以下方面取得创新:通过由“政府决定”向“市场决定”的转变推论政府职责的准确定位问题;从公共产品层次性及供给有效性的分析中论证政府职责划分的 根据;以公共财政论为理论指导勾画和设计我国事权与财力相匹配财税体制的基本模式和制度架构;运用现代先进的计量分析方法和构建相关模型,对现行财税体制 的效应进行检验和测算,并对本项研究所设计新型财税体制的实施效应和作用做出预测。本项研究结合我国财政实际,努力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探寻市 场经济体制下财税体制的基本模式、改革方向和改进措施,为推动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李齐云,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山东大学财政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项目负责人,国家级特色 专业负责人。兼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讨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财政税收理论和政策、财政税收制度、地方财政、社会保障制度。

已在《财政研究》、《财贸经济》、《税务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分级财政体制研究》、《中国地方财政运行分析》、《财政学》、《政府 经济学》等著作、教材和辞书20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研究》;参加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 点编写教材项目《公共财政概论》;主持和参加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省部级重大和重点研究课题、横向重大研究课题等科研项目2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 社科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共20多项。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1.3 相关概念界定与范畴解析

1.4 文献综述

1.5 本课题结构安排

1.6 研究思路和方法

1.7 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第2章 事权与财力相匹配财税体制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政府职能界定的理论出发点——市场机制作用分析

2.2 政府行为及其效率

2.3 政府职能的界定

2.4 “有限政府”与分权制衡宪制

2.5 政府失灵分析

第3章 政府职能和职责划分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3.1 政府级次划分与政府行为目标

3.2 不同级次政府的财政职能分担

3.3 不同级次政府事权划分的一般模式

3.4 几个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事权划分的实证考察

第4章 政府财权财力划分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4.1 政府财权的理论分析

4.2 政府财力的理论分析

4.3 几个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财权财力划分的实证考察

第5章 事权与财力相匹配财税体制的运行与协调机制

5.1 政府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模式

5.2 事权与财力相匹配财税体制的运行机制

5.3 事权与财力相匹配财税体制的协调和均衡机制——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5.4 几个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实证考察

第6章 我国政府间事权划分与财政支出责任划分的实证研究

6.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划分的法律框架

6.2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政支出责任划分现状

6.3 我国政府间事权与财政支出责任划分存在的问题

第7章 我国财税体制中财权和财力划分的实证分析

7.1 我国财税体制的现行模式——分税制财政体制

7.2 我国财税体制中有关财权财力划分的现状

7.3 我国财税体制中有关财权财力划分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8章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证分析

8.1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建立的背景

8.2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

8.3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

8.4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效应

8.5 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9章 我国现行事权与财力相匹配财税体制的简要评价

9.1 我国现行事权与财力相匹配财税体制的特征分析

9.2 我国现行财税体制安排与财税行为异化分析

9.3 我国现行事权与财力相匹配财政体制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10章 完善我国事权与财力相匹配财税体制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即产品的生产者要承担生产这一产品而给社会带来的全部成本,同时这一产品所带来的全部好处都归这一生产者或该产品的购买者享有。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 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性,会产生外部效应(Externality)。所谓外部效应,实际上是指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非一致性。产生外 部效应的主要原因是某人或某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其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补偿。

外部效应可分为两 种:一是正外部效应(外部收益),即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带来了利益和好处,但这些利益和好处却没能得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前述的公共产品就是外 部效益的一个特例,这类产品的内部收益很少,其所提供的绝大部分效益都外部化了。另一种是负外部效应(外部成本),即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带来 了损害,但受损者同样没有得到应有的损失补偿。例如,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废水会污染环境,使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们都受到损害,而受损者并未得到补 偿,污染者也没有承担相应的污染治理成本。

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其结果会远离帕累托效率状态。因为个人进行决策的时 候,只是将其实际承担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进行比较,在无须对外部成本进行赔偿的情况下,个人实际承担的成本会小于其活动的总成本,因而会过量从事产生外部 成本的活动,由其决定的产出规模会大于社会需要的最优规模;相反,在外部收益得不到补偿的情况下,个人的选择是较少地从事该类活动,由其决定的产出规模会 小于社会需要的最优规模。显然,这都不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四,信息不充分。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生产者要 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消费者要知道关于产品的各种信息,如品种、性能和质量等等。但是在现实的市场中,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的独立性和分散性,加上 信息越来越复杂,加工、处理信息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使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可能发生信息失灵。显然,在信息失灵的情况下,市场是无法实现资源的高效配 置的。

(2)市场无效的表现

第一,偏好不合理。个人偏好的合理性是市场竞争结果合理性的前提条件,因为市场就是按所有个人的偏好来配置资源的。

……

上一条:[研究报告]第5辑:优化中国税制结构的方向和路径研究 下一条:[研究报告]第3辑:中国西部农村贫困演进与分布研究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省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基地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网站管理]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3688    传真:0531-88363688    邮箱:cpepr@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