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研究报告 >> 正文
[研究报告]第3辑:中国西部农村贫困演进与分布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7日 23:12    作者:CPEPR    点击:[]

内容简介

《中国西部农村贫困演进与分布研究》中国西部农村贫困演进与分布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研究步骤、贫困理论与 研究进展、贫困计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宁夏农村贫困演进及其分解、宁夏西海固贫困分布、分类及其特征、农户贫困的决定因素与政策评价、政策建议、实施教育 培训扶贫计划、研究展望等。

作者简介

杨国涛,宁夏海原人,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2006年6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管理学 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2005年以来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 项、三等奖1项。

1.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2.1 总目标

1.2.2 具体目标

1.3 工作假说

1.4 研究内容

1.4.1 贫困理论与方法

1.4.2 宁夏农村贫困演进及其分解

1.4.3 宁夏农村贫困分布及政策评价

1.4.4 扶贫政策建议

1.5 理论框架

1.6 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

1.6.1 研究范围

1.6.2 数据来源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步骤

1.9 创新与不足

1.9.1 可能的创新

1.9.2 存在的不足

2.贫困理论与研究进展

2.1 贫困概念的内涵与发展

2.1.1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2.1.2 客观贫困和主观贫困

2.1.3 能力贫困

2.1.4 能力贫困的发展与实践

2.1.5 贫困概念发展的结论性述评

2.2 贫困标准的相关理论

2.2.1 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的估计

2.2.2 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的进一步讨论

2.2.3 有关贫困标准研究的结论性述评

2.3 贫困、不平等的度量方法

2.3.1 贫困和不平等的度量与分解

2.3.2 贫困与不平等的度量指标

2.3.3 贫困度量方法的简要述评

2.4 贫困成因理论

2.4.1 宏观层面的贫困成因

2.4.2 农户贫困的决定因素

2.5 经济增长中的贫困

2.5.1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

2.5.2 经跻增长对贫困的影响

2.5.3 收入不平等对贫困的影响

2.6 贫困研究的进展

2.6.1 中国贫困研究的进展

2.6.2 宁夏农村贫困研究的进展

2.6.3 贫困研究文献述评

3.贫困计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3.1 收入不平等的度量

3.1.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3.1.2 收入不平等的度量指标

3.2 收入不平等指数的分解

3.2.1 传统分解方法Ⅰ:不平等水平的分项收入分解

3.2.2 传统分解方法Ⅱ:不平等水平的子样本分解

3.2.3 传统分解方法Ⅲ:不平等变化的分解

3.2.4 基于夏普里值(Shapley Value)的回归分解技术

3.3 贫困指标的构建过程

3.3.1 贫困度量的概念

3.3.2 贫困度量的公理化体系

3.3.3 贫困度量的方法

3.3.4 贫困度量的常用指标:FGT指数

3.3.5 贫困度量的其他指数

3.4 贫困指标的分解

3.4.1 增长和分配对贫困影响的分解

3.4.2 按照各项收入来源分解

3.4.3 FGT指数差异的部门分解

3.4.4 贫困指数:基于回归的分解方法

4.宁夏农村贫困演进及其分解

4.1 引言

4.2 研究范围与对象

4.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1 数据来源

4.3.2 数据调整

4.3.3 指标归并

4.4 贫困线的选择

4.4.1 确立贫困线的意义

4.4.2 不同贫困线的选择

4.5 宁夏农村贫困演进趋势

4.5.1 贫困变动趋势分析

4.5.2 贫困变动的敏感性分析

4.5.3 贫困度量的误差

4.6 贫困变动的分解

4.6.1 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特征

4.6.2 增长和再分配对贫困的影响分析

4.6.3 收入结构变动对贫困的影响分析

4.7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4.中国西部农村贫困演进与分布研究

4.7.1 简短结论

4.7.2 政策含义

5.宁夏西海固贫困分布、分类及其特征

5.1 引言

5.2 研究区域和数据说明

5.2.1 研究区域

5.2.2 数据说明

5.3 对贫困线的说明

5.4 西海固贫困分布及其特征

5.4.1 贫困行政区域分布

5.4.2 贫困地势分布

5.4.3 贫困地理位置分布

5.4.4 按照农户粮食生产能力分解

5.4.5 按照农户生活质量指标分解

5.4.6 贫困农户的特征分布

5.4.7 贫困的民族分布

5.4.8 按照是否省定贫困村分解

5.5 西海固贫困分类及其特征

5.5.1 聚类指标的选取

5.5.2 贫困县分类及其特征

5.5.3 贫困村分类及其特征

5.6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5.6.1 以外部环境和农户特征为分解标志,贫困的规模和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

5.6.2 以贫困县和固定观察村为聚类单元进行分类,分类以后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具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户人口规模过大等共同特征

6.农户贫困的决定因素与政策评价

6.1 引言

6.2 计量模型

6.2.1 模型设计

6.2.2 变量与研究假说

6.3 描述性统计量

6.4 结果分析

6.4.1 农户收入的决定因素

6.4.2 农户贫困的决定因素

6.4.3 政策评价模型

6.5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6.5.1 贫困决定模型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6.5.2 政策评价模型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7.政策建议

7.1 实现公平的经济增长

7.2 坚持开发式扶贫为主要手段的扶贫开发方针

7.2.1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7.2.2 产业化扶贫与发展

7.2.3 移民搬迁与扶贫开发

7.3 扶贫开发的对象逐步转向低收入人口

7.4 以农户能力开发为重点完善扶贫开发的内容和途径

7.4.1 实施教育培训扶贫计划

7.4.2 控制农户人口规模

7.4.3 提高健康服务质量

7.4.4 针对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

7.5 研究展望

附录

1.部分数据表

2.贫困度量的补充说明

3.FGT指数的几何解释

4.贫困测量分析指标体系

5.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实施意见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③按照收入来源分解研究贫困指标,以评估各项收入来源对贫困贡献份额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农户总收入的变化表现为收入结构的变化,即四项收入来源(家庭 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绝对水平和相对于总收入份额的变化。我们的目标是研究各项收入来源对贫困贡献份额的变化规律,重点研究工 资性收入对贫困减缓的贡献。以往文献主要研究工资性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这一点给我的研究启示是,工资性收入影响收入分配,分配的变化是贫困的一个影 响因素,那么工资性收入是如何影响贫困的?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④通过描述宁夏西海固贫困分布、分类特征,确定西海固农村扶贫开发的对象 和重点,为“整村推进”扶贫战略提供瞄准农户的相关政策建议。贫困分布特征是针对具体的贫困对象,对其在空间和时序上存在的载体进行划分,以把握农户的贫 困特征;贫困分类特征是按指标的相似程度进行聚集分类,目的是了解贫困的内在结构特征,这种特征以区域为标志。其意义在于个案研究贫困问题的时候,各个地 区的贫困特征差异比较大,笼统地研究一个地区的贫困特征掩盖了各个小地区的特征差异。通过贫困分布、分类描述,既可以找到贫困农户的共同特征,又可以发现 集中连片贫困区域的共性,分门别类地确定扶贫开发的对象和重点。

⑤基于每个家庭农户特征的差异性验证农户特征各变量对贫困的预期作用方向和大 小,探讨为何有些农户更容易陷人贫困。农户特征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规模、劳动力文化程度、农户的健康状况、是否外出打工和民族差异等。控制外部环境变 量研究农户特征对贫困的影响程度,其意义在于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提高农户获得收入的能力。在研究农户特征对贫困的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的 相关政策建议基于这样的思路:贫困是一种无能为力,只有通过提高农户获得收入的能力来缓解贫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⑥基于西海固72 个贫困固定观察村720个农户建立政策评价模型,以评估“千村扶贫计划”政策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到户”时的瞄准机制。宁夏在2l世纪初期实施了“千村 扶贫开发”工程,千村扶贫计划就是以贫困村为扶贫开发的重点,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以重点村为基本扶持单元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经过几年的扶贫,贫困分 布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通过设立政策目标、建立专门机构、分配大量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随着中国农村贫困规模和程度的下降,贫困减缓出现了一些新困难。诸如已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人口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有很大的脆弱性;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的就业压力影响到了贫困人口的就业,使一些扶贫措施难以奏效等等。为了应对新的挑战,仅仅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旧有政策是不够的,政府应当对传统扶贫开发的具体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中国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宁夏是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区,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宁夏的8个县都集中于南部山区,该地区被国家列入重点扶贫地区之一,称西海固,与甘肃的河西、定西地区通称“三西”地区。课题的总目标是以中国西部宁夏为例实证研究民族地区农户贫困的成因,重点从农户特征角度分析,提出以提高农户能力为核心的相关政策建议,为21世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内容、途径的补充和完善进行有益探索。

课题基于1984-2006年宁夏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年鉴按照人均纯收入分组的农户数据和宁夏西海固农村贫困监测固定观察点72个观察村720个农户调查数据客观判断宁夏农村贫困状况、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索西部民族地区扶贫政策的基本方针、对象和重点、内容和途径。为了实现课题的研究目标,作者采用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以经验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实证部分采用了国际上贫困与不平等研究领域成熟的分析方法,并借鉴吸收了国内机构在贫困方面的经验研究成果。使用Shapley值分解技术对贫困演进进行分解研究;选择了Probit模型研究农户贫困的决定因素,并建立政策评价模型对“千村扶贫计划”进行评估。

课题关于1984-2006年农村贫困的演进及其分解研究设定了如下三个目标:(1)准确度量1984—2006年宁夏农村贫困演进趋势,给出宁夏贫困规模和程度的真实信息,以评估中国政府的扶贫绩效。(2)从增长和分配的角度分析贫困演进的阶段性特征,以评估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对贫困的作用。(3)按照收入来源分解研究贫困指标,以评估各项收入来源对贫困贡献份额大小及其变化规律。通过研究我们发现:(1)1984-2006年宁夏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下降的同时,贫困人口之中的穷人优先得到了改善,但贫困出现阶段性反复。(2)主要年份各贫困指标对贫困线的移动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说明不仅低收入人口数量庞大,而且低收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年际间波动较大。(3)收入增长是决定贫困的关键因素,但随着贫困规模和程度的下降,仅仅依靠增长的力量使剩余的贫困人口脱贫将变得越来越困难。(4)随着贫困发生率的下降,家庭经营收入对贫困贡献份额呈减少趋势,工资性收入对贫困减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贫困的影响不大。

课题关于西海固贫困分布及其决定因素研究设定了如下三个目标:(1)通过描述贫困分布、分类特征,确定西海固农村扶贫开发的对象和重点。(2)验证农户特征各变量对贫困的预期作用方向和大小,探讨哪些农户更容易陷入贫困。(3)建立政策评价模型,以评估“千村扶贫计划”政策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到户”时的瞄准机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1)外部环境和农户特征决定了农户贫困规模和程度的差异性。家庭结构中夫妇和三个及以上孩子家庭贫困发生率最高;7人及以上家庭贫困程度最为严重;劳动力素质对贫困分布影响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特征;外出打工户的贫困人口略高于未外出打工的农户;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贫困发生率更高;生病户比未生病户陷入贫困的可能性更高;回族农户贫困发生率高于汉族。(2)集中连片贫困村的共同特征是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户人口规模大。(3)在外部环境约束既定的条件下,农户特征对贫困有显著性影响。随着家庭规模的增大,人均获得收入的能力下降;疾病降低了他们获得收入的能力;非农收入对贫困减缓起到了显著的作用。(4)2001年实施的“千村扶贫计划”基本上瞄准了农户特征信息反映的低收入群体。

基于课题的研究结论,课题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1)实现公平的经济增长。贫困问题的根本解决是在保持一定收入增长前提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上。要实现更公平的经济增长,确保穷人从增长中获益,就需要使政策向贫困地区和穷人倾斜,实施专门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扶贫计划,主要是提高贫困人口获得收入的能力。

(2)坚持开发式扶贫为主要手段的扶贫开发方针。目前的扶贫方针应当坚持开发式扶贫为主要手段,救济式扶贫为辅助手段的扶贫开发方针。具体来说是,进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进行产业化扶贫和移民搬迁。

(3)扶贫开发的对象逐步转向低收入人口。当贫困发生率下降到比较低的水平,应当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把扶贫开发的对象转向低收入人口。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少部分人口实施救济式扶贫,对其他具有劳动能力的群体实施开发式扶贫。提高低收入群体获得收入的能力,可以缓解收入不平等,巩固扶贫成果。

(4)以农户能力开发为重点完善扶贫开发的内容和途径。在农业增长乏力,资源开发遇到环境约束的背景下,完善扶贫的内容和途径应当更多地强调贫困农户能力的提高。具体是:第一是实施教育培训扶贫计划;第二是控制农户人口规模;第三是提高健康服务质量;第四是制定因地制宜的扶贫政策。

课题的可能创新是:

(1)课题从历史的角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贫困概念的内涵、演进与发展;基于国际贫困标准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了中国农村贫困标准及贫困状况;综述了度量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的常用指标及其分解方法。与以往的相关研究比较,课题的理论部分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贫困计量研究框架,其中“收入不平等的度量与分解”亦可应用于“均等化”方面的研究。

(2)课题使用Shapley值法从增长和再分配角度分解贫困指标,消除了残差项的影响,对现实的解释力更强;课题使用Shapley值法分解研究了1984-2006年四项收入来源对贫困贡献的变动规律,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与已有文献不同的方法研究了工资性收入对农户陷入贫困概率的影响大小。

(3)课题使用计量方法研究省级贫困地区贫困分布规律。近年来使用经验方法研究贫困的文献比较多,主要是以全国农村分组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或者以项目和省份为单位的案例研究。课题按照外部环境和农户特征两大因素对宁夏农户的贫困分布、分类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4)课题对“农户特征”概念范围的界定考虑了民族因素,认为贫困地区不同传统文化对收入结构和贫困可能产生影响,其研究结果为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制定扶贫政策提供参考信息。

课题的结构安排:共分为7个部分。第1章主要是问题的提出、研究目标、工作假说、理论框架以及创新和不足等;第2、3章主要是贫困研究的理论基础,重点介绍了贫困度量的理论与方法;第4章以1984-2006宁夏调查总队资料为基础研究贫困的动态演进;第5、6章以宁夏西海固农户贫困监测数据为基础研究贫困的分布规律;第7章是相关政策建议。

上一条:[研究报告]第4辑: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研究 下一条:[研究报告]第2辑: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与监管研究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省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基地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网站管理]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3688    传真:0531-88363688    邮箱:cpepr@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