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山大校报】财政政策与社会福利-“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3日 11:07    作者:CPEPR    点击:[]

李齐云 宋琪

2011年11月5日,由山东省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基地、山东大学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举办的“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山东大学副校长、研究基地主任樊丽明教授回顾了研究基地成立5年以来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随后有四位专家做主题报告,11位学者做大会发言,对当前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会议主题报告阶段主要研讨了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安体富教授在《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后果及其改革》的报告中指出,由于目前我国法律体系并未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归何种层次的集体组织所有,农村土地缺乏一个明确的“人格化代表”;另外由于农民仅可以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无法行使收益权和处置权,因此无法通过将土地投入市场活动而受益,对农民土地经营行为抑制效应极大。而政府却可以“土地出让金”的形式从农民手中征用土地再高价转让给开发商,这样的两次“出售”形成了“农村土地价格差”,造成了农民对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政府所有的实质。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违背了产权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且这种对农村“多取少予”的政策进一步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使得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程度较高,扭曲了地方政府行为,并影响社会稳定。安体富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的主体是农民,在此基础上,扩大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权能,赋予农民对土地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但考虑到农民个人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能力可能无法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可以设立农村土地经营组织,将股份制理念融入其中,发挥规模化效益,保证农民稳定的分红收入,政府可以通过征税参与收益分配,但不应以出让金的形式取得收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杨志勇在《当前中国财政政策着力点的转变》报告中指出,我国推行了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不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反而降低了通货膨胀带给人民的痛苦,因此当前仍应坚持积极性财政政策。但是财政政策的着力点要有所改变。这样的转变主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注意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就业、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基础上,运用财政政策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新思考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利用当前契机,在减少个人所得税的同时,重点调整间接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作了题为《中国政府收入结构与分配格局》的报告。他以2009年和2010年中国政府收入数据为例,分析了中国政府收入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政府收入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格局,他发现目前中国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的现状,并不是由于中央地方财力划分中地方政府所占比例少,而在于目前我国政府收入分散于各个部门,难以实现部门之间的统筹。如中央和地方政府虽然拥有庞大的国有资产、国有土地资源,但与之相应的国有资本经营性收益以及目前地方政府高度依赖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因受到现有法律或利益格局制约,被分割于各个部门,无法实现全局统筹,从而导致目前政府财政收支结构不合理的分配格局。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汤玉刚副教授在《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偏差:理论解释与政策药方》的报告中,将目前关于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偏差的研究,提炼并发展成五类模型:政府竞争模型、分权与集权模型、收入分割模型、财政道德风险模型和政治经济模型。他从模型的关键假设、推理过程和基本结论三个层面,分别考察了五类模型的解释力,指出利用经验观察判断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偏差存在与否以及其大小往往会产生“幻觉”,可能误将公共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也归结为“偏差”。他同时着重探索了可能形成系统性偏差的成因和机制以及应对策略。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他提出矫正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偏差的政策建议:构建有效的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框架;创建有效的中央——地方纵向分工、协调机制;统筹政府财力,整合碎片化的收入和支出格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公共资源的跨部门配置。

会议的学术研讨阶段主要研讨了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等社会政策问题。山东大学高鉴国教授从学术和实践角度梳理了补缺型福利供给方式的特征、政策形态和背景条件,并分析了补缺型与普惠型福利政策和模式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未来中国社会福利政策发展在制度上从残缺型到补缺型推进;在福利提升上,从补缺型到以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混合型福利发展。济南大学赵宝爱副教授在阐述了社会福利五层涵义以及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关系的基础上,对普惠型社会福利的内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说明普惠型社会福利带有民政化的色彩,目前的福利转型应该界定为原普惠型福利的完善和重建。山东大学程胜利教授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历程:从国家(单位)福利和集体福利向社会福利的社会转型。他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中国的社会政策一直在做减法,国民的社会权利逐步丧失;后一阶段,社会权利随着各项社会福利制度逐步确立而逐步回归。山东大学威海分校郭剑雄讲师对主流的农民工问题研究思路提出了质疑,从充权视角道义福利观向权利福利观转变探讨新的研究方法。“充权”在于能力建设、自我认同,在于主体功能的提升,以此来论证农民工福利发展是基于贡献和权利而不仅仅是因为弱势宽容而需要得到的回报。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杨克博士对中国的彩票公益金进行了研究,指出目前彩票公益金部门利益化倾向严重,主要投入在彩票发行的民政和体育部门,并且存在着福利悖论,即彩票公益金的60%用于覆盖城镇中高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实际上是高收入人群享受了低收入人群福利的一种再分配模式。这都违背了彩票公益金的公共性和福利性的本质属性。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助理研究员郭琪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我国财政政策结构调控的综合效应高于金融政策,各政策工具效应按税收政策、信贷政策、支出政策与直接融资政策依次递减;同时,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金融职能的财政化,且东部地区尤为明显。他认为应构建财政与金融二者相协调的互动机制,最终形成以财政诱导来撬动金融资金定向流动、以社会融资总量为参考拓宽多样化融资渠道的调控模式。山东财经大学郭健副教授以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为例,分别考察了其各自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和基础设施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进程,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均等化的实施步骤一般都遵循先从城市后到农村、先工业从业人员后农业从业人员、先富裕人群后贫困人群的顺序;均等化实现条件需要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丰裕的财政收入、明晰的政府责任以及政府治理的民主化等,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事权的上移是必然手段,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是必要手段,供给主体多元化是物质保障,法律是制度保障。山东大学马万里博士以公共品多元供给为视角,提出了一个新的财政分权分析框架。认为财政分权改革在逻辑上首先应是先从横向上明确政府、市场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责任分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政府间纵向财政分权改革。山东财经大学马恩涛副教授通过对环境税基本理论的考察以及环境税功能类型的研究,比较了环境税与环境管制政策间的优劣,着重分析了环境税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认为相对于传统的环境保护管制手段,作为经济手段的环境税更具效率优势。然而现实中并未在国际上大范围开展,主要原因在于环境税对竞争力的影响、公众理解的偏差以及国际间的协调问题等。最后结合我国情况,提出应健全市场体系、坚持循序渐进、寻求税收中性等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的建议。

与会的专家学者还就财政、教育、环保、农业、就业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上一条:经济学院举办第1期齐鲁税务讲坛 下一条:经济学院举办“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税务管理研究”学术报告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省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基地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网站管理]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3688    传真:0531-88363688    邮箱:cpepr@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