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齐鲁文库 >> 正文
[齐鲁文库]第1批: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6日 13:08    作者:CPEPR    点击:[]

本书所谓的农村公共品是一个含义较宽的概念,泛指那些外部收益特征明显,从而惠及农村居民的物品或服务。农村公共品涉及农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既有农业生产方面的内容,又与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低下的状况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其突出表现是:就供给总量而言,农村公共品总体上明显不足,不仅城乡差别大,而且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就供给成本和负担而言,既存在相对于高投入的低产出、低效益问题,又存在相对于低收入的农民负担沉重现象;就供给结构而言,农民急需的公共品供给短缺,而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公共品则往往并非其现实所需。

随着农业税的提前取消,我国当前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形势更加严峻。此时,单靠成功概率很低的村民“一事一议”来为村庄公共品筹资,或者单靠中央政府“输血”投入,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本文就是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面临的突出困境展开研究,力求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性?

(2)对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效率如何分析和评价?

(3)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当前的各种公共品供给制度在供给效率上存在什么差异?

(4)目前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低下的深层次制度根源是什么?怎样评价现行惠农政策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影响?如何求解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1.关于选题视角

本文将研究的视角定位于造成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低下的供给制度因素和供给主体行为因素(详见本文第5、6章)两方面,重点关注包括农村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变化对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影响、各种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比较及其效率特征差异、公共品供给主体的行为特征和博弈行为的机理及其影响等问题。之所以选择供给制度和主体行为分析作为研究农村公共品效率问题的切入点,一方面是因为仅仅关注供给效率低下的表象远远不够,而从深层次挖掘问题的实质更为重要;另一方面试图说明,一个有效的或者能够带来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提高的供给制度,必须与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特征及其相互博弈机理相匹配。换句话说,制度就像一座城堡,其有效与否取决于是否适合里面的人居住,如果该城堡只适合外国人而不适合中国人居住,那么这样的供给制度就不会带来高的供给效率。以上研究视角的选取构成了本文的一个亮点。

2.关于研究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针对外部性问题的排他技术的快速提高,纯粹的只能由政府供给的公共品已经少之又少,相反,私人有能力提供的公共品在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采用传统公共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研究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效率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一篇经济学论文,本文综合运用了诸如产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等一系列经济学经典理论和研究方法。与此同时,本文也十分注重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大量吸收了社会学和政治学在“三农”问题上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比如,本文在第6章分析各级政府和村干部行为时,就借鉴了许多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此外,本文在第3、4章不仅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而且还采用了多元回归分析、协整分析、葛兰杰检验等计量手段来展示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低下的现状。本文在第5章还设计了一个评价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指标体系,并精选了丰富的案例加以评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公共品相关数据匮乏的缺憾。注重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是本文的又一个亮点。

3.关于逻辑和内容

本文的主题是探究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低下的深层次原因,其内在机理和逻辑思路如下:

(1)由于公共品和外部性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产权不明或缺失,因此,解决公共品供给问题就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是借助于市场,即通过明晰产权和保护产权,由市场来供给某些较容易实现产权排他的公共品,易言之,农民可以自愿购买的方式将某些公共品变为私人品;二是求助于组织,如企业、政府、合作组织和社区等,以降低那些产权难以明晰的公共品的交易成本,并使之外部效用内部化。

(2)无论采取哪种思路,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问题都是通过现实中的一系列供给制度的运行来解决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共品供给效率的高低。制度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社会中的“游戏规则”,它决定着不同行为主体在某领域的相互作用。所有的制度体系都有三个不同层次:操作层次(指对绝大多数人起作用的日常规则)、治理层次(即制定和实施日常规则的规则)和宪法层次(决定谁应该对制定和实施这些日常规则负责)。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制度是位于操作层次的制度,涉及筹资机制、决策机制、需求表达、组织能力、缔约成本和监督检查机制等诸多要素。

(3)一个有效的制度依赖于当事人之间良好的协调机制,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也不例外,它要求供给和需求双方能够积极、有效地协调,尤其是作为需求方的农民应当在公共品项目决策、需求表达、监督检查等方面全面参与其中。而供给、需求双方协调的效果是由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博弈决定的,所以对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的分析有助于揭示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问题产生的深层次根源。

基于以上逻辑思路,便形成了本文目前的内容框架:

第1章“导言”首先提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公共品、农村公共品、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供给效率等相关概念,强调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第2章“文献综述”结合本文研究内容对国内外有关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综述,指出了现有研究成果的可供借鉴与不足之处。

第3章“研究意义”主要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协整分析和葛兰杰因果检验等实证研究,分析了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对农业部门发展、农民收入与消费、农民就业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意义。

第4章“现状分析”借助官方数据和问卷调查结果,展示了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低下的现实及其严峻后果。

第5章“制度评析”在陈述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基础上,既对我国不同时期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效率做了比较,又评析了近几年不断涌现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及其效率。本章试图说明,之所以会出现供给效率上的差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制度安排有很大关系,一个有效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应当避免供需脱节,应当让需求方充分参与进来。

第6章“主体行为”采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相融合的方法,分析了各级政府、村干部、企业和农民的行为特征及其之间的博弈关系,指出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是影响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深层次因素,有效制约和引导各主体的行为将有助于提高供给制度的效率。

第7章“政策思考和建议”从现行农村政策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影响和反思出发,提出了完善制度环境的各项对策,如注重宪法层次-治理层次-操作层次制度变革的互动;改进各公共品供给主体的行为;确定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次序,完善农民对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机制等,以提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效率。

上一条:[齐鲁文库]第1批:公众节能行为的经济分析及政策引导研究 下一条:[齐鲁文库]第1批: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省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基地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网站管理]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3688    传真:0531-88363688    邮箱:cpepr@sdu.edu.cn